全国节水聚合赋能平台

搜索

微信

抖音

中文 English
返回

第三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国节水 2023-10-17 18:00:00

水文化研讨会的副本.jpeg

10月14日下午,第三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北京颐和园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水科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承办。受中国水科院院长彭静委托,副院长李锦秀出席会议并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北京颐和园管理处园长李晓光、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环境与文化遗产处官员卢多维奇·安德烈斯分别致辞。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李晓琳、北京市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李高等出席研讨会。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主任、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吕娟主持开幕式。

会议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寻迹水文明:水利遗产中的文化智慧”为主题,共商挖掘水利遗产时代价值,推进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李锦秀在致辞中表示,水对人类文明发展至关重要,从历史、人文、社会等多角度关注水,学习前人的治水理念和治水方法,普及水知识、推进水文化建设,对缓解全球水危机有积极促进作用。

夏泽翰表示,水是地球的命脉,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届研讨会聚焦四大古文明,深入研讨水利遗产中的文化智慧,对于全世界的水利遗产保护和利用具有积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力支持和持续参与水文化国际研讨会。

李晓光代表颐和园管理处向出席本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颐和园作为双”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一直以来兼具重要的水功能和水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人的治水智慧和文化内涵。

安德烈斯表示,水利遗产除美学价值之外,还为生产生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视与水有关的遗产和世界各地水资源管理中的文化要素,对于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标志的未来世界至关重要。

研讨会邀请来自希腊、英国、印度和中国的五位学者,分别作题为《古希腊水处理技术演变》《早期中国的水利文明》《卡帕尼亚遗址古罗马水道保护与排水效率分析》《颐和园:一座活的的水利文化遗产博物馆》《水利遗产从古到今: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的报告,探讨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以及中国的治水文明与文化、水利遗产的保护意义与文化智慧。中国水科院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孟圆主持学术报告环节。

希腊开放大学校长、国际水协会历史水文明专家组主席扬尼斯·卡拉夫鲁齐奥蒂斯(loannis K. Kalavrouziotis)作《古希腊水处理技术演变》(A Historical retrogression of the ancient Greek water and wastewater technology in Greece)专题报告。报告介绍了古希腊一系列复杂的废水排放和处理系统。扬尼斯指出,对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古希腊人和其他古代文明的发明和创新构成了现代技术的基础。

水利部研究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委员牛志奇作题为《早期中国的水文明》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水利是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孕育的重要因素,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利规划对城邑选址和建设的影响及其对城市文明的孕育、早期灌溉对农业文明发展的支撑、城市排水系统所体现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技术等。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研究员玛利亚·卡梅拉·蒙泰莱奥(Maria Carmela Monteleone)作题为《卡帕尼亚遗址古罗马水道保护与排水效率分析》(Ancient Roman channels in Campanian sites: issues of structural maintenance and drainage efficiency)的报告。报告指出,在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地区分布着很多考古遗址,沿海地区城镇有很多古罗马时期的渡槽和排水系统。长期以来,受地面沉降、洪涝灾害和生活堆积物堵塞的影响,目前的排水效率大大降低,勘探、考古和科研部门一直在合作试图修复水渠功能。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王树标作题为《颐和园——一座活的的水利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颐和园内的桥、闸、涵洞、码头等水利设施是颐和园水利功能的有力见证,使颐和园成为了研究古代水利工程难得的实物资料。当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就设在了团城湖,让颐和园的水利功能更加突出。

印度格西普大学副教授迪克莎·卡特亚尔(Deeksha Katyal)作题为《水利遗产从古到今:可持续利用的关键》(Bringing water heritage back to forefront: Key to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in water)的学术报告。她指出,古印度文明一直都把水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对印度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水敬畏有助于保护寺庙、高地以及与神圣河流和水相关的历史遗产,对水在农业中作用的重视促进和保障了印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主旨报告环节后,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River》期刊常务副主编菲利普•顾博维尔(Philippe Gourbesville)主持学术沙龙,与会嘉宾围绕当前发展背景下水利遗产的保护利用、古代水利技术对未来发展的借鉴和启示进行了深入讨论。

水文化国际研讨会是由中国水科院倡议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水文化主题学术交流活动,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本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为首次在线下举办主场活动,在会议举办方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

水文化合影 2.jpg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

为你推荐

全国生态日

国家节水标志

节水

节水

节水

节水

节水

节水

节水

中国节水灌溉网

视频

大揭秘|故宫为何能600余年不积水?

穿越时空,溯源“世界水日”“中国水周”

视频|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

投稿